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2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4篇
  13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水稻苗期病害的发生及防治备受关注。为明确诱抗剂烯丙苯噻唑与杀菌剂氟唑环菌胺复配颗粒剂对水稻幼苗的安全性和对苗期病害的防治效果,研制了16%烯丙苯噻唑·氟唑环菌胺复配颗粒剂配方并检测了理化性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有效成分含量及其缓释效果,并测定了温室条件下烯丙苯噻唑对水稻幼苗的安全性,以及颗粒剂对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所制备颗粒剂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释放动态结果显示:杀菌剂氟唑环菌胺在V甲醇:V水=30:70的混合溶液中释放4 h后,累积释放率(质量分数)即达到峰值33%,且随后趋于稳定;而诱抗剂烯丙苯噻唑则在7 d后累积释放率方达到最高峰值;将两种有效成分复配可实现药剂对作物苗期病害的速效性与持效性协同作用。安全性试验显示,16%烯丙苯噻唑颗粒剂制剂用量不高于150 g/m2时对水稻幼苗安全。人工接菌条件下,试验剂量的烯丙苯噻唑可诱导水稻幼苗产生稳定的抗稻瘟病和纹枯病效果。16%烯丙苯噻唑·氟唑环菌胺颗粒剂对稻瘟病和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在制剂用量150 g/m2剂量下最佳,分别为64.79%和68.32%,实现了1次用药同时防治两种病害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诱抗剂与杀菌剂复配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为缓释颗粒剂的田间科学施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植酸酶颗粒剂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优化影响植酸酶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的方法,通过选择成本低廉的包衣材料和简单的包衣工艺,研制开发了包衣耐温型植酸酶颗粒剂瑞丰磷5000(Reyphon P 5000-CT),其主要技术创新点为:采用包衣技术间接提高植酸酶的耐热性、优化辅料配方。该产品在耐温性、制粒稳定性、储藏稳定性以及颗粒均匀度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国内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7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石榴皮提取物颗粒剂在不同时期的有效成分鞣花酸含量的变化。色谱柱PT-230A Colume heater Apollo C18柱(150 mm×4.6 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1.2%磷酸溶液(20∶80);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L/min。结果显示,鞣花酸含量测定的线性范围0.52~5.20μg(R2=0.9978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RSD为1.6%。样品于2008年3月25日测定的颗粒剂鞣花酸含量为0.495 mg/g,2011年3月25日测定的含量为0.439 mg/g。表明该石榴皮提取物颗粒剂稳定性良好,有效期可达到三年以上。该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中药石榴皮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4.
试验以药用糊精含量、乙醇浓度、干燥温度为主要影响因素,以最低抑菌浓度(MIC)为评价指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选择制备工艺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连翘颗粒剂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药用糊精含量67.03%,乙醇含量72.91%,干燥温度35.94℃,3个参数为自变量的二次回归模型方程为R1=0.010-1.914.10-3×A+2.288.10-4×B+2.288.10-4×C-1.172.10-3×A×B+1.953.10-3×A×C-3.906.10-4×B×C-4.374.10-4×A2+6.675.10-4×B2-1.542.10-3×C2,利用以上最优工艺,生产三批产品并测定MIC值,均为0.00625μg.mL-1。以上结果显示,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连翘颗粒剂的制备工艺方法简便,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75.
优选清热养胃颗粒剂的成型工艺。在吸湿性研究的基础上,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制粒工艺条件。最佳制粒工艺条件为:浸膏粉与混合辅料的配比为3∶7,用70%乙醇为润湿剂制颗粒,乙醇的用量为浸膏粉的5%。优选出的制剂成型工艺科学合理,所制的颗粒质量较好,成型率较高。  相似文献   
76.
以新鲜葛根为原料,采用制片、干燥、粉碎等工艺制备葛根全粉,以全粉的碘蓝值、色泽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护色剂、护色时间、蒸煮时间和热风干燥温度对全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烘干温度是影响碘蓝值的主要因素;最佳制备工艺参数:护色剂及质量分数为0.35%柠檬酸和0.30%焦亚硫酸钠,护色时间60 min,蒸煮时间16 min,烘干温度60℃。  相似文献   
77.
为了实现对难溶或微溶农药的高效利用,并满足速效、低毒和绿色环保的要求,采用医药研究中常用的固体增溶/分散技术,以聚乙二醇10000为固体增溶/分散介质,TANEMULCON1为分散剂,氯化铵为崩解剂,经混合造粒制备了啶虫脒可溶粒剂。当配方(以质量分数计)为啶虫脒30%、PEG10000 60%、分散剂TANEMULCON1 4%、氯化铵补足至100%时,啶虫脒可溶粒剂具有性质稳定、崩解速率快、能形成稳定的真溶液的特性。表明固体增溶/分散技术是将难溶于水的农药制备成可溶粒剂的一种简单、优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8.
79.
赤泥能促进土壤中镉形态转化(离子交换态向残渣态转化),但赤泥碱性很强,对土壤的功能有一定的破坏,为此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赤泥粉和改性赤泥颗粒对酸性潮泥田土壤镉形态分布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比例(5%W/W)赤泥颗粒的pH值较赤泥粉下降2.4个单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改性后赤泥颗粒中OH-有缓释的趋势;同比例(5%W/W)赤泥颗粒对镉污染土壤的形态分布影响在修复前期比赤泥粉小,在修复后期与赤泥粉基本相同甚至稍大,但两者对水稻生长影响不同:添加赤泥颗粒导致水稻增产18.3%,添加赤泥粉导致水稻减产33.3%;赤泥粉和赤泥颗粒均能抑制水稻对土壤中镉的吸收,添加量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添加合适的赤泥颗粒能促进水稻的生长,反之抑制水稻的生长,通过试验,初步确定水稻生长状况最好的赤泥颗粒添加量为3%(W/W),此时离子交换态最大降幅为32.1%,残渣态最大增幅为13.7%,水稻增产37.35%,糙米镉含量减少43.8%,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限值(Cd≤0.2mg·kg-1)。  相似文献   
8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availability of nitrogen (N) following soil application of a novel biosolids-derived organomineral fertilizer (OMF15—15:4:4) in comparison with urea (46% N). OMF15 is produced by coating biosolids granules (particle size range: 1.10–5.50 mm in diameter) with urea and potash [60% potassium oxide (K2O)], which 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mineral N and potassium (K), respectively, resulting in a balanced fertilizer material suitable for application in cereal and grass crops. The study comprised two soil types of contrasting characteristics which were incubated over a period of 90 days at 25 °C and maintained near field capacity. Nitrogen was applied at rates equivalent to 0 (control), 150, and 300 kg ha?1, and soil mineral N measured routinely using standard laboratory techniqu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N was released from OMF15 within 30 days from application (range: 40% to 72% of total OMF15-N applied) with a further 10% to 28% in the following 60–90 days. OMF15 required an accumulated thermal time of 2250 degrees-day to release between 68% and 79% of the total OMF15-N applied. From this, it was inferred that mineralization of the organic-N fraction in OMF15 is likely to progress beyond harvest of winter cereal crops in-field conditions in Englan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ided the development of 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best use of OMF in winter cereal and grass cro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